极目新闻记者赵雪纯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
通讯员方舟
传承百年同济文化,守护百姓生命健康,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同济肿瘤医院)地处武汉市中法生态新城新天大道,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院区拥有9处庭院、前后2个广场、1处近4千平方米的樱花长廊,是一所标准的庭院式医院。院区以肿瘤、急危重症为特色,与同济医院主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所有医务人员均从主院区选派并定期轮岗,所有检查设备和项目与主院区一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医疗服务。
2025年,同济医院迎来建院125周年暨迁汉70周年。从镭疗时代到机器人手术,从单一科室诊疗到多学科集群作战,技术不断升级迭代,而“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永不褪色。在同济医院,癌症的治疗不仅是病灶的消失,更是生命质量的重燃。
华中最美庭院式医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微创外科的保功能革命
以精准和疗效显著而闻名的同济肿瘤治疗,靠的是微创外科与精准放疗的“毫米级”突破。在泌尿外科病房,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副院长曾晓勇常向患者比划着解释其科室团队提出的“适形根治术”:“就像剥鸡蛋,我们要完整取下蛋黄(肿瘤),还要保住蛋壳膜(神经血管束)。”这项创新技术让前列腺癌手术术后一周内的尿失禁率从90%降到10%,性功能保留率提升至80%以上。如今,泌尿外科98%的手术实现微创化,全院肿瘤微创手术率达85%。
同济医院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外科探索,一直有迹可循。1975年,同济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肝叶切除术治疗肝癌;1992年,陈孝平院士首创“系统的肝段切除术”,实现“肝癌手术无禁区”;2002年,马丁院士提出的“新辅助治疗”策略改写宫颈癌治疗模式;2022年,王少刚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融合超声引导肾动脉分支球囊介入杂交肾部分切除术,为疑难肾肿瘤患者开拓出保肾抗癌的可能……这些里程碑事件,串起了同济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探索之路。
最小创伤获得最大疗效,医者在毫米级空间内不断精进刀尖的技术,带来越来越多祛除病灶保留功能的消息,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彰显了同济医院在肿瘤治疗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卓越追求。从开创性的技术理念,到一次次成功的临床实践,同济医院以坚实有力的步伐,持续推动着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也为全球肿瘤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宝贵的“同济智慧”。
精准放疗的智慧化进阶
“一座平房、三个房间,撑起了国内首批镭疗中心。如今,我们在武汉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中南地区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副院长夏曙介绍,“2024年12月起投入使用的质子治疗让更多晚期患者看到希望。”
精准是放疗的生命,在放疗过程中,操作技师通过高分辨率CT、PET影像和定位磁共振等多模态影像技术的融合,精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代谢活性,以及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精准地展现肿瘤周边的解剖结构特点,为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
在放疗实施过程中,医院采用图像引导、追踪、皮肤表面监控系统和呼吸控制放疗技术。“呼吸门控技术就像给肿瘤拍动态视频,当它随呼吸降到最低点时,射线才会精准‘扣动扳机’。”肿瘤放疗中心副主任、肿瘤科技师长刘飞介绍,这种动态追踪技术配合自适应放疗系统,能在治疗中根据肿瘤缩小的程度实时调整剂量,进行毫米级的精准打击,最大限度减少放疗副反应。
更前沿的技术探索从未停止。2024年12月,同济医院质子治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其独特的“布拉格峰”物理特性可以“定向爆破”——射线在进入人体时能量释放少,到达肿瘤位置时瞬间释放最大能量,保证疗效的同时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及功能。质子治疗对于脑部、眼部、头颈部、乳腺、肺部、食管、肝脏、直肠、前列腺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更优,也更适合儿童肿瘤和复发难治性肿瘤患者。
头颈部放疗患者听力减退,护士用听诊器传递声音
MDT团队的全流程动态协作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肿瘤治疗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以肺癌患者为例,肿瘤内科、胸外科、病理科、放射科、呼吸内科以及营养科的医生会共同参与讨论。专家们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基因检测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一套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处于早期且身体状况允许,可能会优先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再结合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进行巩固治疗;如果患者病情较复杂,无法直接进行手术,则会通过前期的药物治疗降期或控制肿瘤,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手术。”夏曙介绍,MDT团队不仅为患者个性化地制定方案,更重要的是可以集思广益,做到风险能预判、治疗有预案。
这种贯穿全程的多学科协作(MDT)早已超越传统会诊模式。医院专门设立胸部肿瘤、消化肿瘤等五大专科:外科医生评估手术可行性时,营养科提前介入调整患者体质;放疗计划制定时,心理科同步开展焦虑干预,以专病为中心的内外多学科集群逐渐形成规模。
对于部分身体条件较好、病情相对稳定的癌症患者,在经过多学科协作(MDT)专家团队的评估后,可以在肿瘤日间诊疗中心接受治疗。患者在完成治疗后当天即可回家,无需住院。肿瘤日间诊疗中心进一步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住院压力。
依托智能化排程系统与多机协同作业,300多位患者每天能在肿瘤日间诊疗中心完成治疗。同时,医院通过信息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和效果。这种“门诊治疗、住院管理”的模式,让患者既享受门诊报销政策,又获得全程医疗监护。
全流程个案管理的身心护理
65岁的食管癌患者王先生(化姓)因受肿瘤折磨,连喝水都觉得呛咳,体重暴跌至86斤。在消化肿瘤病区,护士长吴燕丽用PG-SGA量表为他做营养评估后,手把手教王先生老伴将鸡胸肉、山药、南瓜打成细腻的糊糊:“汤里营养少,得把肉菜打碎了吃。”这是同济护理部以个案管理与人文关怀双轮驱动的缩影。
同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露红介绍,肿瘤科将“全生命周期精准照护”从理念化为行动,个案管理覆盖全肿瘤病区。每位案主都有专属的个案管理师“一对一”联系。个案管理师整合并持续追踪患者的所有临床信息,牵头组织肿瘤科医生、护士、心理师、营养师、康复师等进行多学科(MDT)讨论,共同制定涵盖症状管理、心理支持、营养干预、康复锻炼、健康教育等高度个性化的照护计划。评估-干预(MDT)-再评估-再调整……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确保了患者在漫长的治疗旅程中,始终能获得及时、精准、个性化的全程照护。
这份精准照护的温度,不仅流淌于诊疗闭环,更浸润于科普关怀与生活细节。房内防跌倒标识、电动理发器、床头扫码订餐、“营养应急包”等贴心便民措施一应俱全,只为方便患者生活。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命,更是提高生命质量。”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每一次精准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句温暖关怀都是为患者点亮的希望之光。MDT领航的学科集群化全链条模式为癌症诊疗探索出“同济方案”,更为《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不低于46.6%的目标”贡献出同济力量。
同济医院举办纪念“迁汉70周年暨建院125周年”大型义诊活动(中法新城院区现场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同济医院副院长朱文珍、吴剑宏和医务人员及管理团队)
配资正规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